2009年11月6日 星期五

不自欺的態度---慎獨

面對真實的自己

近來哲學老師黃世明教授,在課堂上特別著重講解東方哲學,尤其是中國傳統典籍:四書。黃老師的課,總讓人若狂若喜的,因為他總是隨手拈來中庸論語易經的第幾句中說了什麼,一口氣就把某段落背出來,而不加思索的講解完畢,又是像網絡超連接一樣和其他經典扯在一起,看了總有點汗顏!其實這也就傳統的「以經解經」的方式而已。因此這門課讓我對儒家的修養學說收益頗多。這裡就和大家分享頗有價值的「慎獨」,其實「慎獨」不僅可以去衡量自己的修行,還可以去觀察一個人的誠實或虛偽,甚至能夠幫助我們看清真實的自己和虛偽的心。

慎獨是儒家具有特色的修身方法,在儒家人格修養中,具有一種崇高的情操。 慎獨最先見於《禮記•大學》和《禮記•中庸》。首先,我們來了解一下慎獨一詞意思,在《大學》中有一句:所謂誠其意者,毋自欺也。如惡惡臭,如好好色,此之謂自謙。故君子必慎其獨也。 簡單來說就是人如果要「意念誠實」,就不要自己欺騙自己。如同厭惡污穢的氣味那樣(不要欺騙自己),所以行君子之道,則要能夠獨自面對自己的內心世界。像曾子說的如「十目所視,十手所指,其嚴乎。」。這也就是一種自我期許,而不自欺的態度。

「慎獨」除了衡量和觀察自己是否具備自律的情節以外,我們還可鑑別身邊所認識的人,他們究竟是君子?還是小人?由於,我們常常會因個人的好惡去取決一個人的好和壞!所以這種主觀(先入為主)的意識,是會讓人陷入許多挫敗之地的源頭,甚至是對真相產生不客觀的一種狀態。也就是說,當人在最隱密的地方時,最能夠突顯一個人的人格。而「慎獨」更可讓我們撇開個人對各種事物的好惡之心,去觀察事物的真理;舉例來說,當我們要去調選一個可以托付信任的人時,慎獨其實就是最好指標,所謂要「觀人於微」則須以平時的日常待人、處世來觀察一個人的言行是否一致?因此,可想而知一個懂得慎獨的人,他是不會只為了表現自己而在人面前偽裝的、虛偽的,就如俗話講的「作戲」啦!相對的慎獨的人格體現,就會誠於中,行於外。

其實,慎獨和佛教的不覆藏也有着異曲同工之妙,也可旁通的。在比丘或比丘尼戒經的序中就開示持戒之人「善思念之!若自知有犯(犯戒)者,即應自懺悔……意念有罪,不發露者,得故妄語罪。……欲求清淨者,應懺悔,懺悔則得安樂。」

這就是說明持戒的人,如果覆藏罪過,不肯發露懺悔,一種說妄語的罪行,因為在佛教戒律中,其目的是為了讓人防非止恶,若一旦有造惡犯錯的過失時,是容許人們發露懺悔,而不要去覆藏情過,因為這樣有障礙學道。

在這種行持的過程中,也說明一個正直不虛的心境是人格修養及修道的主要體條件 ------ 不自欺的態度。能夠頂天立地,面對真實的自己,而仰不愧天,俯不愧地。所以一個人能夠慎獨而不自欺,人又有甚麼秘密呢?

2009年11月5日 星期四

記得笑!

我身旁的笑容


書架上擺有一本《世界上最快樂的人》詠給.明就仁波切所著,艾瑞克。史旺森/執筆。看到這本書的封面後不盡讓人感受到他所散發出的陽光、喜悅與自信神情,然而更讓人想迫不及待的確是進想去了解他被堪稱為“最快樂的人”的祕訣在哪裡?

其實,快樂不僅在他的臉上而已。在我們的寺院裡,這種宛如陽光般的笑臉,還常常在我的身邊出現呢。他們就像甘泉一樣,不時滋潤了我的心靈,就像在從像冊中傳來一陣陣歡愉的笑聲,讓我們來窺探以下佛門的生活點滴-----笑。

記得要常常張開你的笑臉哦!

我們在上課 (語言溝通學) 時,老師在講義上附有了許多的臉部表情圖。
然後老師問我們;你們會喜歡看見哪一種表情呢?很自然的,我們都選擇笑臉!

你最不想見到怎樣的表情呢?

很自然的反應,大家都很有默契的說;當然是苦惱的樣子!以上兩個看似簡單的問題,卻也道出了人們普遍的心理需求 ---- 快樂。我們都希望看見“笑臉”因為他象徵了人們心情是愉悅的,何況每個人都想要快樂,不要痛苦!此乃人之常情啊,但是快樂是從何而來的呢?

記得有一位師父很幽默的開示我們說:如果你心情不好,請去拍照吧!如果你心情很好,可多拍幾照片。然後把它們放在一起比一比,你或許就會明白快樂的原因在哪裡了。

燦爛笑容何曾不是一種最美的語言呢,
它給人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,
給彼此一種好因緣,
它相似清泉一般,涓涓流淌在你我的心田。
記得要常常張開你的笑臉哦!